博客

曹操雷人语:赤壁之战,我自己烧船!英超直播

2013-03-10 13:50

 赤壁水战的结束,不在乌林(长江北岸),而在湖南的巴丘湖。

《三国志·周瑜传》引《江表传》说:“曹公与孙权书曰:‘赤壁之役,英超赛程表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三国志·郭嘉传》:“太祖(曹操)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三国志·魏武纪》:“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刘)备至巴丘(引《括地志》曰:‘巴丘湖中有曹公洲即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舡处。在巴陵南四十里’)。”

以上可证:巴丘湖,确曾发生悲壮一幕。曹操将乌林战后逃回的及留在原地的舰队,放火烧掉。从陆路退走。

陈寿《三国志》的说法较符合历史事实,乌林一战、风云足球直播周军不可能烧尽北船,因为:

1.曹军舰队舰船多。黄盖说:“寇众我寡”,当有千艘舰船,而烧船的手段单一。十艘引火船不可能引发千艘以上舰船同时着火。

曹操烧的是余船

2.曹军舰队的列阵,不可能全烧:

黄盖曰:“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即曹军舰队必然是沿长江从东向西排成首尾相接的很长的“长蛇阵”。这样的阵形,烧头则其中及尾部必然离散,烧其中则头尾两段离开。当时曹军的舰船用的是刘表的旧船,舰船的锚具仍只是大棕索系矴石(石锚)(见《三国志·董袭传》),并无铁索、铁锚,更谈不上用铁索铁环将全部舰船锁住。何况当时黄盖利用东南风、由南向北烧,直烧到北军岸边营寨。故只能将曹军舰队断为两截。

3.曹军舰队的顽抗,黄盖中箭落水。放火舰队中断指挥。

黄盖指挥先头舰队用“诈降计”使得十艘引火船可以闯入曹军舰队中间放火烧船,但火起后,黄盖中箭落水。《三国志·黄盖传》引《吴书》:“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周军舰队突然失去前敌指挥官,增加曹军舰队撤退的机会。不可能尽烧北船矣!

曹军舰队乌林中计被烧是事实,英超直播但不可能烧尽,当时正刮东南风,曹军舰队必顺风西撤回原水军基地巴丘湖。周瑜刘备联军舰队亦必跟踪而至,曹军无力再战,只好烧余下船只上岸从华容道撤走。《三国志·孙权传》说:“曹公烧其余船引退。”这是事实。曹操自吹“赤壁之战是他烧船自退”虽是事实,但烧的是劫后残舰,未免有点“打肿脸充胖子”!

东汉“双女坟”墓主成谜 传曾与唐代书生相恋风云足球直播

2013-03-10 13:49

 南京市高淳县,盛传唐代新罗(今朝鲜)文人崔致远,因为仰慕双女坟中两名女子的才华和美貌,曾在双女坟演绎“人鬼情未了”的感人故事。那么双女坟到底是哪个年代的呢?墓中埋葬的到底是不是佳人遗骨呢?昨天上午,在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年度考古工作总结会上,除高淳“双女坟”之外,栖霞灵山北麓大浦塘5座南朝墓、瑞金路小学操场地下完整明代石拱桥等考古发现也一一公布。

高淳版“人鬼情未了”

美丽传说:唐朝县尉恋上“双女坟”墓主

在南京市高淳县,一直流传着一个“双女坟”的传说。传说唐代这里有两位女子,才华出众,相貌更是美艳无比。当地的富豪看中后,强行纳二人为妾,二女遇暴不屈,双双自杀。英超赛程表高淳人民感念二女的贞烈,将二人合葬于高淳花山。

唐乾符年间,新罗(今朝鲜)文人崔致远担任溧水县尉(当时高淳、溧水为一县)。一日他巡查来到花山,下榻在招贤馆,得知前岗有双女坟,便前去凭吊。风流倜傥的少年尉官,面对旷野孤冢,浮想联翩,不禁贸然地用戏谑的口吻,题诗墓门:“谁家二女此遗坟,寂寂泉扃几怨春。形影空留溪畔月,姓名难问冢头尘。芳情倘许通幽梦,永夜何妨慰旅人。孤馆若逢云雨会,与君继赋洛川神。”当天晚上,崔致远果然梦到二女翩翩而至,感谢书生题诗寄情。书生不胜欣喜,遂捧出佳肴美酒,邀其痛饮畅叙。席间诗来词往,互吐爱慕之心。至情深意密时,才子佳人同枕共衾,喜结连理。一梦醒来,竟是人鬼相恋成婚,崔致远颇感惊异,遂作长诗《双女坟》追忆梦中情景。由于梦境真切,相思难尽,崔致远后又继作《仙女红袋》以记其事。

考古勘察:“双女坟”是东汉墓

去年,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对双女坟及其周边进行考古勘探、调查。勘探证实,双女坟确实是前后双室墓葬,只不过年代是东汉。东汉是从公元25年到220年,乾符则是唐僖宗的年号,从公元874年到879年,两个年代相差最少600多年,最多800多年。因为考古学中,保存较好的墓葬一般不主张进行主动发掘,这个墓葬中埋葬的两个人,是夫妇还是双女,现在也不能确定。也许崔致远梦到的两位女子,是穿越了几百年之后与之相会的吧。

无解之谜

双女坟中到底埋葬的是何人?双女的传说是真是假?埋葬于东汉时期的古墓,墓主人为何会在数百年之后进入书生的梦境?这些问题基本无解,民间的美好传说,就继续传说下去吧。

还有什么新发现

昨天的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年度考古工作总结会上,还有些值得关注的考古信息发布——

大浦塘发现南朝宗室王墓葬

“去年,考古专家在栖霞区灵山北麓大浦塘,勘探并发掘了5座南朝砖室墓。”据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介绍,其中发现的一座高等级南朝墓,全长达到14.2米、宽3.6米,是南京历年来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南朝墓葬之一。专家通过墓中出土的墓志,风云足球直播基本确认墓主为南朝齐或者梁时期的宗室王。尤其重要的是,此墓甬道里设置的一座大型石门保存得极为完好。此门高达3.25米,体量已经使人惊叹,而其表面刻满了人物、神兽、花草等精美纹饰,简直是一件细到极致的艺术品,填补了南京六朝考古的空白,也是研究六朝绘画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将解之谜:魏晋南北朝很多帝王将相死后埋葬在南京,但埋葬在哪?随着众多高等级南朝墓葬的发现,这个谜底的解开指日可待。

瑞金路小学操场下发现石桥

2012年夏天,市博考古部对瑞金路小学周围进行考古勘探,最终在校园操场地下发现了一座保存完整的明代石拱桥。此桥原长近50米,桥面宽15.9米,规模宏伟。查阅相关文献可知,此桥应该是明代皇城外护城河上的白虎桥,是南京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座明皇宫护城河桥梁。“明代皇宫城墙南部有三座门,对应三座桥,中间的是五龙桥,西面是白虎桥,东面是青龙桥。当时只有皇室贵族、封疆大吏才能走五龙桥,普通官员只能走青龙桥和白虎桥。”华馆长告诉记者。遗憾的是,为了配合学校建设,白虎桥只能在加固后原址覆土回填保护。

待解之谜:明代古桥历经数百年依旧坚固,采取的工艺是什么?其它桥梁在什么位置?解开这些谜团,除了文献,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证据。

新闻链接

“考古新发现”将集中展出

记者从昨天的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进行年度考古工作总结会上得知,英超直播仅仅去年一年,南京市便有各类出土文物3000余件,几年来更是有上万件。可惜这些文物大多数放在库房中,市民很难看到。南京市博物馆正在考虑举办“考古新发现展览”,集中展出这些文物。

文人笔下的元宵节:辛弃疾笔下的节日内里忧伤英超赛程表

2013-03-10 13:45

 今人的元宵节,古人又叫上元节,当然,也叫灯节。

千百年来,元宵节曾以各种姿态出现在文人笔下。虽然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但整体色调都是明亮的。观灯,赏月,放焰火,吃元宵,猜灯谜……阖家团圆,盛世华年。

写元宵的诗词中,我最喜欢的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英超赛程表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文笔华丽,层层铺陈渲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夜晚,挂满花灯的树像开满了花,满天的焰火如星雨,宝马雕车,月光流转,鼓乐声声,游人如织。

层层的铺陈渲染都为最后一句点睛之笔,苦苦寻觅,才发现要找的那个人并不在这流光溢彩的长街上,而是站在灯火寥落的暗影里。

如果不了解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一定会以为这是一个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风香夜暖。而真实真的时代背景却是,南宋的半壁江山已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在这样的情景下,风云足球直播竟然能营造出这样的繁华,让人叹为观止。

辛弃疾笔下的元宵节表层繁华,内里忧伤,只是这忧伤是隐藏在文字之下,需要层层剥开,才能看到。

李清照笔下的元宵节则是伤感和怀旧的,她在《永遇乐·落日熔金》里说: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诗朋酒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手笔,虽然写的是元宵节,但通篇却并不见元宵节的字样,格调依旧如往昔的婉约、忧伤,只是多了一层怀旧的氛围。通篇最能打动我的,自然是最后一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一句,有小女儿家的俏皮,也有一个上了年纪的人的淡泊,或许还有无奈,或者说是委屈自己。从前的元宵节和如今的元宵,交替出现,形成对比,繁华不再,感伤前来。

清人曹雪芹笔下的元宵节自然和诗人词人的不同,《红缕梦》里的元宵节是小说笔法的铺排,或浓墨,或轻彩。《红缕梦》开篇第一回,霍启抱着英莲去看社火花灯,结果丢了英莲。笔墨虽然寥寥,但透过这几个字却足以看到元宵节的热闹纷繁。第十八回,借元妃省亲的视角,看大观园内是如何过元宵节的。大观园内张灯结彩,下人和主子一起娱乐,看戏,击鼓传花,听评书,吃酒行令,猜谜,看烟花。在这里,钟鸣鼎食之家的节俗描写得很充分。第五十三回,元宵夜宴,老太太领着众人喝酒,看戏,赏钱,英超直播猜灯谜,吃元宵,虽然也是极尽奢华之能事,却让人依稀闻到了某种悲凉的气息。曹雪芹笔下的元宵节,从平民社火写到钟鸣鼎食之家的奢侈,细细道来,正应了那句话:花无百日红,月无百日圆。

在文人笔下,我们看到了古人过元宵的情与景。元宵节不仅仅是我们的,也是古人的,而且还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清明上河图》隐藏的隐忧:军力懈怠 城防涣散风云足球直播

2013-03-10 13:42

 “宋本”《清明上河图》中,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土墙上面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射箭的城垛也没有,甚至连虚设的城防都没有,整个汴京正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完全是一座不设防的都城。这些细节真实地反映了宋徽宗朝初期已日渐衰败的军事实力和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

 

您知道《清明上河图》有多少种版本吗?这些版本是单纯临摹张择端还是另外创作的呢?英超赛程表它们都是对清明节民俗的描画吗?它们都分别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政治状况?张择端的版本里暗含着什么历史事件……

日前,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辉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为读者解开《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密码。

“清明上河”是种绘画题材 存世数百个版本三本最精

自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问世之后,特别是明清以来,画界代代不乏追随者。以“清明上河”为题材的长卷,留存至今的宋元明清本可达数百本之多,分藏于公私之家,遍布在世界各地,东亚、欧美都有各种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卷。仅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7个版本。

毋庸置疑,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所有版本中最好的。余辉介绍,作为翰林图画院的画家,张择端奉宋徽宗命绘制该图,堪称是古代表现社会生活最为丰富和广阔、意蕴最为深厚、感染力最强的风俗画长卷,“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最为浓重的一笔。”余辉说。

明清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清明上河”版本有两个,相对于张择端的“宋本”,它们被称为“明本”和“清本”,均是清宫旧藏。

“明本”即俗称的“仇英本”,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仇英是明代著名画家,“吴门四家”之一。他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宋本”的构图结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余辉认为,这个版本代表了明代苏州片绘画艺术的较高水平。它将“清明上河”题材的构图形式基本上固定下来,这对后世具有一定的范本作用。他介绍说,那时的《清明上河图》基本是用于买卖,大约一两黄金就可买到。对于“仇英本”,他说,在学术界很多人认为这个版本是别人模仿仇英的画风、冒用仇英之名的作品,但因其模仿水准很高,且在乾隆年间就入藏清宫,所以仍然十分珍贵。

“清本”又称“清院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是乾隆登基之初,由清代宫廷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五人合作而成。由于五位画家均来自苏州,故此画也是以苏州生活为蓝本,加入了一些北京的内容,比如禁军骑射操练场景。因此,此画可看作是宋明清三本中地点虚构最厉害的。余辉说,从绘画技法的角度,由于“清本”受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立体感很强,人物的身体比例更加适度,比“宋本”和“明本”都显得更为工整、精致。

 

“宋本”画中隐藏着对现实社会中一些隐患的忧虑:他将船与桥的矛盾和桥上文武官员的矛盾交织为全卷的视觉中心,通过表现船桥险情等诸多场景,深刻揭示出当时的社会痼疾。“明清本”,更多地表现其乐融融的官民生活和繁华的商贸活动。上图依次分别为“宋本”、“明本”、“清院本”《清明上河图》虹桥段场景。

从清明节到政治清明同题材不同创作目的

余辉告诉记者,三本《清明上河图》虽然题材是同样的,但创作目的却大为不同。

三本《清明上河图》卷都是表现开封城内外清明时节的人物活动,尽管明清两朝将开封绘成苏州城的面貌。由于画家的时代、地位、身份的不同,在同名绘画中表现出了不同的创作思想。他们观察社会的视角有所不同,进而形成了三个版本之间的本质差异。如“宋本”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不回避市面上的各种矛盾;而“明本”的思想主旨反映的是享乐主义,各种供享受和消遣的店铺应有尽有;“清院本”出于粉饰太平的需要,回避官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以矫饰的手法和浓重的色彩,正面表现了繁盛的商贸和强盛的军力。

三个版本在画面结构上最大的不同是:“宋本”画到城内的喧嚣处便戛然而止,作者张择端另行绘制了表现宫俗的长卷《西湖夺标图》,与描绘民俗的《清明上河图》成为姊妹篇,一并进呈宋徽宗。“明清本”则将画中的这条商贸大道画到尽头,增绘的半段是:面对这条大道的北宋皇家御园金明池(俗称西湖),正在举行龙舟竞渡。因此,“明清本”淡化了清明节的气氛,风云足球直播增添了更多的喜庆和享乐的节目。这些表面上的差异,实际上潜藏着画家的创作观念、绘画目的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等诸多方面的不同。

三本长卷虽然是同名绘画,但是在时空上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宋本”所画的时间段是学术界通常认为的清明节,空间是汴河两岸从近郊到开封城内的世俗生活,“宋本”中的人物大多是围绕着清明节这一天的祭扫、聚会、商贸等活动展开的,没有鲜明的喜庆色彩。“明本”和“清院本”在时间上淡化了清明节这个感伤的日子,上坟祭祀等活动不再出现,场景气氛相当欢乐,甚至在卷首就出现了嫁娶这样不可能在清明节出现的喜庆之事,画中所绘不是一个特定的节日,而是集中概括了许多佳节的喜庆内容。余辉认为,明代中后期出现的这种变异,主要是欣赏者们追求享乐的审美需求,这种需求被商业化放大后,最终导致了“宋本”《清明上河图》的主题发生了重要变化。清代乾隆朝欲求表现其乐融融的官民生活和繁华的商贸活动,而且更具规模化,昭显太平盛世之象。在“清院本”中,清明时节悲切的内容和场景,更是荡然无存。至此,《清明上河图》这一特殊的民俗画卷完成了由表现清明节转变为渲染喜庆佳节的过程。

宋本是以画谏言 繁荣背后隐藏暗线

在对“宋本”即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长时间认真研究后,余辉自信地认为,此画卷并非只是简单的描绘百姓风俗和日常生活,在商业繁荣的表面之下暗藏玄机,明线下交织着一条令人心悸的暗线。

从文献中可知,汴京是十二世纪初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达137万,8厢120坊,绝大多数建筑都是砖木结构。北宋经历了40多次特大火灾,因此消防是当时朝野最关注的严峻问题。当时汴京的防火措施非常严密,每个坊都设有一座望火楼,专门观测火警。楼下有被称为“潜火兵”的军队驻守,专司消防。余辉说,张择端画了望火楼,但楼上无一人观望,更夸张的是,望火楼下的两排兵营被改作了饭馆。

而比消防缺失更可怕的是城防的涣散。画中,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土墙上面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连射箭的城垛也没有,甚至连虚设的城防都没有。原本应该是有重兵把守的城防机构所在的位置,居然是一家商铺,老板正在验货,账房在记账。从画面上看,整个汴京正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完全是一座不设防的都城。“这不是张择端的有意设计,而是真实地反映了宋徽宗朝初期已日渐衰败的军事实力和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余辉说。

画卷中有很多船,其中大量的是运粮的私家船。表面看来这是一种商贸兴隆的景象,实则反映出当时政府的一项重要失误:宋徽宗将大量运粮的官船用去运送花石纲,使得粮食运送出现问题。私船趁机而入,并渐渐把持住了城市的粮食市场,进而操控粮食价格。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画家在图中隐藏着对现实社会中一些隐患的忧虑:他将船与桥的矛盾和桥上文武官员的矛盾交织为全卷的视觉中心,通过表现惊马闹市、船桥险情、官员争道、军力懈怠、城防涣散、消防缺失、商贸侵街、党祸渎文、酒患成灾等诸多场景,深刻揭示出当时的社会痼疾。余辉认为:“这些本不是赏心悦目的绘画内容,张择端却精心描绘,成为其作品深处丰富的潜台词。”

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上,余辉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张择端欲通过《清明上河图》向宋徽宗展现一些社会顽疾。他解释,由于宋太宗采取鼓励文人谏言的政治措施,关注社会现实和朝廷政治成为宋代画家较为普遍的创作趋向。北宋官吏利用绘画向皇帝表述民情的手法不止一例,如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是北宋的大灾之年,光州司法参军郑侠借工匠绘制的《流民图》请求宋神宗停止王安石的变法活动。遗憾的是,宋徽宗仅是对该图的绘画技法表示肯定,却对其思想内涵没有兴趣,于是只在卷首题签后就将其赏赐出去了。

苫布、狼筅、骑射,画作细节是历史事件的记录

“宋本”“明本”“清院本”属同一绘画题材,在其内容变化的背后是当时的社会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画中的许多细节并非画家凭空臆造出来的,它折射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迁,“社会历史造就了它们,它们也反证了社会历史。”余辉如是说。

余辉从三本中分别举了一个例子:

“宋本”中有一种覆盖在独轮车上的苫布被称为“奇特的盖布”,先后两次出现。它讲述的是北宋激烈的党派角逐。仔细观察,这两块苫布其实是用绫或绢裱的大幅书法作品,字迹出现连笔,像是文人草书。余辉判断是从大屏风上撕拆下来的。这种东西本该是某大户人家或官府甚至是内府里大屏风上的书迹。结合史书上的相关记载,余辉分析,在书画繁盛的北宋时期,出现这种情况,必定是前朝参与党争的重臣在新朝受到排挤,因而殃及其翰墨。从时间上看,画中那些被当成苫布的书法极可能是被哲宗朝宣仁太后任用的旧党文人的手笔。哲宗亲政后,废黜旧党,那些趋炎附势者必定会一一拆除旧党在衙署或宅第里的笔墨作品。画中两辆独轮车上苫布遮盖的物品相同,都是大轴或书册之类,而且都是运往城外的。“北宋汴京城火禁严明,想必是到郊外焚毁。”他说,“两块苫布反映的是当时党派角逐的惨烈。”

在“明本”里,城防能力被大大强化,城墙上有专供射箭用的城垛,无一有遗。包括水门在内的两个城门都有一个瓮城,一个兵卒持矛伫立在城门内的守备间里,门外竖立了三个标牌:“固守城池”、“盘诘奸细”、“左进右出”,显然,在这座繁华城市的背后潜藏着高度紧张的战事活动,即常有军事间谍入城从事谍报活动。门口的左右两排武器架上插放着刀枪剑戟,墙角还倚靠着四块盾牌。这里还画有明代抗倭特有的武器——狼筅,它是戚家军专为对付倭寇而发明的。此外,地上还堆放着三组铁球,说明这里还有火炮装备。城门外有三个大汉正在注视着进出的人群,英超直播有可能是便衣,在“宋本”和“清院本”里没有这样的人物。城门的另一侧是水门,暗藏千斤闸,门外有两个兵卒在守卫。画中城门内外的种种紧张的迹象,不难看出画家记录了那个时期为防御倭寇进犯留下的深刻时代烙印。

“清院本”的前半段,与运河平行的是长长的禁军校场,骑手们正在轮番练习骑射,演武场的尽头是检阅台,一位禁军头领端坐其上,各路领军佩刀侍立两侧,一值日官执小旗跪地禀报。左侧旗台五官伫立,右侧旗台鼓号齐鸣,左侧旗台上的官员们挎刀而立。浩浩荡荡的阵势引得许多百姓聚集围观。画中的马匹为清一色的蒙古马,可谓兵强马壮,清代盛期的军力和国力之强,可见一斑。骑射是满族的“长技”,清初几位皇帝一直督促八旗子弟的武功活动,乾隆皇帝登基伊始就加强八旗兵的骑射训练,整饬武备。

第一篇博文

2013-03-10 06:14

我们的新博客已于今日开通。敬请继续关注,我们将随时通知您它的最近近况。您可以通过RSS feed来阅读博客中的新帖子。

标签

无任何标签